Exce表格网

如何用excel计算应力场(计算应力公式)

来源:www.0djx.com  时间:2023-03-07 12:35   点击:146  编辑:表格网  手机版

1. 计算应力公式

应力计算公式是σ=W/A(kg/mm2),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压应力就是指抵抗物体有压缩趋势的应力。一个圆柱体两端受压,那么沿着它轴线方向的应力就是压应力。不仅仅物体受力引起压应力,任何产生压缩变形的情况都会有,包括物体膨胀后。另外,如果一根梁弯曲,不管是受力还是梁受热不均而引起弯曲,等等,弯曲内侧自然就受压应力,外侧就受拉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是压应力,单位是Pa。

2. 计算应力公式推导过程

(1)脉冲循环变应力(2)Z1/Z2=n2/n1 带入数据可得n2=47.5r/min N=60×500×n2=1425000r(3)σ-1N/σ-1=m√(N0/N)(m次根号下N0/N)m=9(常用数值)带入N0与N数值得σ-1N/σ-1=1.24。

不论轮齿承受稳定载荷或不稳定载荷,传动运动方式如何,齿面接触应力总是按脉动循环变化的变应力。

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交变应力、每转动一周轴的外表面各受等量的拉压应力一次、从设计和使用的角度是按疲劳寿命设计的。

扭转应力在稳定工作时是没有时间效应的、如果载荷比较稳定、一般可以不计交变应力的疲劳作用。扩展资料:弯曲正应力公式是在纯弯曲情况下推导的。

当梁受到横向力作用时,在横截面上,一般既有弯矩又有剪力,这种弯曲称为横力弯曲。

由于剪力的存在,在横截面上将存在切应力τ,从而存在切应变γ=τ/G。

由于切应力沿梁截面高度变化,故切应变γ沿梁截面高度也是非均匀的。

因此,横力弯曲时,变形后的梁截面不再保持平面而发生翘曲,1-1截面变形后成为1'-1'截面。

既然如此,以平面假设为基础推导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时就不能适用。

3. 计算应力公式中为什么有3/4的系数

钢结构设计中应力比其实就是“安全系数”的概念,也就是以前的“大老K”。(应力比的倒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K)不过,还要区分“正应力强度应力比”(也俗称“强度应力比”)、“稳定应力比”和“剪应力应力比”。既然是“安全系数”的概念,当然越接近1,安全余量就越少啦。为追求经济性,有人把设计的应力比用到0.99甚至1.00。我不赞成这种设计。一般的,控制在0.85-0.95。Z大可到0.97,一般不超过1

钢柱按受力情况通常可分为轴心受压柱和偏心受压柱。轴心受压柱所受的纵向压力与柱的截面形心轴重合。偏心受压柱同时承受轴心压力和弯矩,也称压弯构件。

4. 计算应力公式怎么算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公式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公式:F=k·x或△F=k·Δx,应力是应变的原因,应变是应力的结果。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应力会随着外力的增加而增长,对于某一种材料,应力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材料就要破坏。对某种材料来说,应力可能达到的这个限度称为该种材料的极限应力。极限应力值要通过材料的力学试验来测定。将测定的极限应力作适当降低,规定出材料能安全工作的应力最大值,这就是许用应力。材料要想安全使用,在使用时其内的应力应低于它的极限应力,否则材料就会在使用时发生破坏。工程构件,大多数情形下,内力并非均匀分布,通常“破坏”或“失效”往往从内力集度最大处开始,因此,有必要区别并定义应力概念。

5. 应力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符号意义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

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

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

GMm/(r地+h)2=m4π2(r地+h)/T2

{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6. 计算应力公式单位

正应力公式:  σ=W/A(kg/mm^2)  W:拉伸或压缩载荷(kg)  A:截面积(mm^);

剪切应力:  σ=Ws/A(kg/mm^2)  Ws:剪切力载荷(kg)  A:截面积(mm^2)。

应力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因为面积与力都是矢量,如果受力面积与施力同方向则称正应力;如果受力面积与施力方向互相正交则称剪应力(shear stress)。

扩展资料:

测量工具

应力仪或者应变仪是来测定物体由于内应力的仪器。一般通过采集应变片的信号,而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测量。

方法是:将应变片贴在被测定物上,使其随着被测定物的应变一起伸缩,这样里面的金属箔材就随着应变伸长或缩短。很多金属在机械性地伸长或缩短时其电阻会随之变化。

应变片就是应用这个原理,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而对应变进行测定。一般应变片的敏感栅使用的是铜铬合金,其电阻变化率为常数,与应变成正比例关系。

7. 应力值怎么求

总体是:屈服强度=屈服时载荷/试样的面积。

工程上采用规定一定的残留变形量的方法,确定屈服强度,常用的标准有三种: 第一种是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值,用σP表示,超过σP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第二种是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用σd表示,超过σd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第三种是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用σ0.2或σys表示。上述定义都是以残留变形为依据的,彼此区别在于规定的残留变形量不同。现行国家标准将屈服强度规范为下列三种情况。(1)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 试样在加载过程中,标距长度内的非比例伸长量达到规定值(以%表示)的应力,如σP0.01,σP0.05等。σP通常用图解法测定,对有明显弹性直线段的材料,可利用自动记录的载荷-伸长(P-ΔL)曲线。自弹性直线段与伸长轴的交点O起,截取一相应于规定非比例伸长的线段OC(OC=nLeεp,其中n为拉伸图放大倍数,Le为引伸计标距,εp为规定的非比例伸长率),过C点作弹性直线段的平行线CA,交曲线于A点,A点对应的载荷Pp即为所测定的非比例伸长载荷,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P =Pp/S0 (2)规定残余伸长应力(σr) 试样卸载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比例时的应力,常用的为σr0.2,即规定残余伸长率为0.2%时的应力值。测定σr通常用卸载法,即当卸载后所得残余伸长为规定残余伸长载荷Pr,规定残余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r=Pr/S0 (3)规定总伸长应力(σt) 试样标距部分的总伸长(弹性伸长与塑性伸长之和)达到规定比例时的应力。应用较多的规定总伸长率为0.5%、0.6%和0.7%,相应地,规定总伸长应力分别记为σt 0.5,σt 0.6和σt 0.7。测定σt也用图解法,操作与测定σP相同,拉伸图横轴放大倍数不小于50倍。在P-ΔL曲线上,自曲线原点O起,截取相应于规定总伸长的线段OE(OE=n·Le·εt,式中εt为规定总伸长率),过E点作纵轴平行线EA交曲线于A点,A点对应的载荷即为规定总伸长的载荷,规定总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t=Pt/S0 在上述屈服强度的测定中,σP和σt是在试样加载时直接从应力-应变(载荷-位移)曲线上测量的,而σr则要求卸载测量。由于卸载法测定残余伸长应力σr比较困难,而且效率低,所以,在材料屈服抗力评定中,更趋于采用σP和σt。σt在测试上又比σP方便,而且不失σP表征材料屈服特征的能力,所以,可以用σt,代替σP,尤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采用σt的测定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对于不连续屈服即具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其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屈服平台就是材料屈服变形的标志,因此,屈服平台对应的应力值就是这类材料的屈服强度,记作σys按下式计算: σys=Py/S0 式中Py——为物理屈服时的载荷或下屈服点对应的载荷。屈服强度是应用最广的一个性能指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