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表格网

excel归类公式(excel归类函数)

来源:www.0djx.com  时间:2022-10-22 05:30   点击:81  编辑:表格网  手机版

1. excel归类公式

EXCEL如何分类汇总计算

1.

打开工作表格,选中编辑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按钮。

2.

弹出【插入函数】对话框,选中“SUMIF”,单击【确定】按钮。

3.

在【函数参数】对话框中输入“$B$2:$B$10”、“$B17”、“C$2:C$10”。

4.

返回到工作表中,选中单元格就出现了分类汇总数据!这就是分类计算的方法

2. excel归类函数

假定你的数据在D2:D7 在E2打入公式:=D2+1-ROW()/65535 向下填充6格 在A2打入公式:=RANK(E2,E:E) 向下填充6格 即看到不重复排名

3. excel公式的定义

伽玛函数(Gamma函数),也叫欧拉第二积分,是阶乘函数在实数与复数上扩展的一类函数。该函数在分析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和组合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函数是贝塔函数,也叫第一类欧拉积分,可以用来快速计算同伽马函数形式相类似的积分。

伽玛函数(Gamma Function)作为阶乘的延拓,是定义在复数范围内的亚纯函数,通常写成Γ(x)。

当函数的变量是正整数时,函数的值就是前一个整数的阶乘,或者说Γ(n+1)=n!。

公式介绍

伽玛函数表达式:Γ(x)=∫e^(-t)*t^(x-1)dt (积分的下限是0,上限是+∞)  

4. excel表格分类公式

使用EXCEL里面的公式计算方法如下:

1、首先,打开电脑上面的excel,然后在里面输入一些数据,一般常用公式为:求和、平均值、计数。

2、选中图示中单元格,然后点击公式,之后点击自动求和。

3、弹出的界面后,按回车键。

4、结果如图所示,这样就算出求和值了。

5、选中图示中的单元格,之后点击公式,点击自动求和的下拉箭头,弹出的界面,点击平均值。

6、之后选中图示中的区域,然后按回车键。

7、结果如图所示,这样就算出计数值了。

8、结果如图所示。

9、选中图示中单元格,然后点击公式,之后点击自动求和的下拉箭头,然后的界面,点击计数。

10、之后选中图示中的区域,然后按回车键。

5. excel公式分类

1.

第一种数据类型是文本型,普通的汉字、字母都是文本类型,而如果是数字,...

2.

文本型的数值,在使用公式进行求和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0。

3.

第二种类型是数值型,但在Excel中认可的最大数字精度是15位,超过15位的数字,...

4.

第三种类型是逻辑型,只有两个值,一个是真值TRUE,另外一个是假值FALSE。

6. excel函数公式分类

一、Excel工作表函数:求和类。

(一)Sum。

功能:计算指定的单元格区域中所有数值的和。

语法结构:=Sum(值1,值2……值N)。

目的:计算总“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1*G3:G12),并用Ctrl+ShIft+Enter填充。

解读:

如果直接用Sum函数进行求和,结果为0,究其原因就在于“月薪”为文本型的数值,如果不想调整数据类型,可以给每个参数乘以1将其强制转换为数值类型,然后用Sum函数进行求和。

(二)Sumif。

功能:对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求和,即单条件求和。

语法结构:=Sumif(条件范围,条件,[求和范围]),当“条件范围”和“求和范围”相同时,可以省略“求和范围”。

目的:根据“性别”计算总“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D3:D12,J3,G3:G12)。

解读:

由于“条件范围”和“求和范围”不相同,所以不能省略参数“求和范围”。

(三)Sumifs。

功能:对一组给定条件指定的单元格求和。

语法结构:=Sumifs(求和范围,条件1范围,条件1,条件2范围,条件2……)

目的:根据“性别”统计相应“学历”下的总“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S(G3:G12,D3:D12,J3,F3:F12,K3)。

解读:

参数“条件范围”和“条件”必须成对出现,否则公式无法正确执行!

二、Excel工作表函数:判断类。

(一)If。

功能:判断是否满足某个条件,如果满足返回一个值,如果不满足则返回另一个值。

语法结构:=If(判断条件,条件为真时的返回值,条件为假时的返回值)。

目的:判断“月薪”的档次,如果≥4000,则返回“高”,如果≥3000,则返回“中”,否则返回“低”。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G3>=4000,"高",IF(G3>=3000,"中",IF(G3<3000,"低")))。

解读:

If函数除了单独判断外,还可以嵌套使用,但多级嵌套时,需要理清逻辑关系,否则容易出错!

(二)Ifs。

功能:判断是否满足一个或多个条件并返回与第一个TRUE条件对应的值。

语法结构:=Ifs(条件1,返回值1,条件2,返回值2……)。

目的:判断“月薪”的档次,如果≥4000,则返回“高”,如果≥3000,则返回“中”,否则返回“低”。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S(G3>=4000,"高",G3>=3000,"中",G3<3000,"低")。

解读:

参数中的“条件”和“返回值”必须成对出现,但该函数仅能应用于16及以上版本的Excel中,在WPS高版本中也可以使用哦!

三、Excel工作表函数:查找类。

(一)Vlookup。

功能:搜索表区域首列满足条件的元素,确定待检索单元格在区域中的的序号,再进一步返回选定单元格的值。

语法结构:=Vlookup(查询值,数据范围,返回值列数,查询模式),查询模式分为精准查询和模糊查询。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对应的“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VLOOKUP(J3,B3:G12,6,0)。

解读:

参数“返回值列数”要根据“数据范围”来确定,是返回值所在的的相对列数。

(二)Lookup。

功能:从单行或单列或单数组中查找一个值。

Lookup函数具有两种语法结构:向量形式和数组形式。

1、向量形式。

功能:从单行或单列中查找查找指定的值,返回第二个单行或单列中相同位置的值。

语法结构:=Lookup(查找值,查找值所在范围,[返回值所在范围]),当“查找值所在范围”和“返回值所在范围”相同时,可以省略“返回值所在范围”。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对应的“月薪”。

方法:

1、以“员工姓名”为主要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序。

2、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OOKUP(J3,B3:B12,G3:G12)。

解读:

在使用Lookup函数查询数据时,首次要以“查询值”为主要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序,否则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2、数组形式。

功能:从指定的范围第一列或第一行中查询指定的值,返回指定范围中最后一列或最后一行对应位置上的值。

语法:=Lookup(查找值,查询范围)。

重点解读:

从“功能”中可以看出,Lookup函数的数组形式,查找值必须在查询范围的第一列或第一行中,返回的值必须是查询范围的最后一列或最后一行对应的值。即:查找值和返回值在查询范围的“两端”。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对应的“月薪”。

方法:

1、以“员工姓名”为主要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序。

2、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OOKUP(J3,B3:G12)。

解读:

查询值必须在数据范围的第一列,返回值必须在数据范围得最后一列。

3、优化形式。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对应的“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OOKUP(1,0/(B3:B12=J3),G3:G12)。

解读:

“优化形式”其本质还是向量形式,但在此必须了解Lookup函数的一个特定,就是当查询不到指定的值时,会自动向下匹配,原则为小于当前值的最大值。如果公式中的条件不成立,则返回错误值,如果公式成立,则返回0,小于查询值的最大值为0,所以返回相应位置的值。

四、Excel工作表函数:统计类。

(一)Countif。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中的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数量,即单条件计数。

语法结构:=Countif(条件范围,条件)。

目的:计算“月薪”在指定范围内的人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G3:G12,">"&J3)。

解读:

条件计数函数除了Countif函数外,还有多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s。

(二)Averageifs。

功能:查找一组给定条件指定的单元格的算术平均值。

语法结构:=Averageifs(数值范围,条件1范围,条件1,条件2范围,条件2……)

目的:根据“性别”统计相应“学历”下的平均“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IFS(G3:G12,D3:D12,J3,F3:F12,K3)。

解读:

参数“条件范围”和“条件”必须成对出现。

五、Excel工作表函数:提取类。

(一)Left。

功能:从一个字符串中的第一个字符开始返回指定个数的字符。

语法结构:=Left(字符串,[字符长度]),当省略“字符长度”时,默认值为1。

目的:提取“员工姓名”中的“姓”。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EFT(B3,1)。

解读:

也可以使用公式:=LEFT(B3)。

(二)Mid。

功能:从指定字符串中的指定位置起返回指定长度的字符。

语法结构:=Mid(字符串,开始位置,字符长度)。

目的:返回“月薪”中的第2、3位。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MID(G3,2,2)。

六、Excel工作表函数:日期类。

(一)Datedif。

功能:以指定的方式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差值。

语法结构:=Datedif(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统计方式),常见的统计方式有“Y”、“M”、“D”,即“年”、“月”、“日”。

目的:计算距离2021年元旦的天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ATEDIF(TODAY(),"2021-1-1","d")。

解读:

用Today函数获取当前日期,计算距离2021年1月1日的天数。

(二)Days。

功能:返回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

语法结构:=Days(结束日期,开始日期)。

目的:计算距离2021年元旦的天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AYS("2021-1-1",TODAY())。

解读:

Days函数的参数顺序为“结束日期”、“开始日期”,而并不是“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Datedif函数要区别使用!

七、Excel工作表函数:数字处理类。

(一)Round。

功能:按指定的位数对数值四舍五入。

语法结构:=Round(值或单元格引用,小数位数)。

目的:对“月薪”四舍五入后保留2位小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OUND(G3,2)。

(二)Randbetween。

功能:返回介于指定的数值之间的随机值。

语法结构:=Randbetween(下限值,上限值)。

目的:生成1000至2000之间的随机值。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ANDBETWEEN(1000,2000)。

解读:

如果要更改随机值,按F9即可。

八、Excel 工作表函数:数据库函数。

(一)Dsum。

功能:求满足给定条件的数据库中记录的字段(列)数据的和。

语法结构:=Dsum(数据库区域,返回值所在的相对列数(列标题的相对引用、列标题),条件区域)。

注意事项:

1、参数“数据库区域”和“条件区域”必须包含有效的列标题。

2、第二个参数用“列标题”作为返回依据时,其值必须包含在""(英文双引号)中,如“月薪”、“婚姻”等。

目的:根据“性别”统计“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SUM(B2:G12,"月薪",J2:J3)。

(二)Dget。

功能:从数据库中提取符合指定条件且唯一存在的记录。

语法结构:=Dget(数据库区域,返回值所在的相对列数(列标题的相对引用、列标题),条件区域)。

注意事项:

1、参数“数据库区域”和“条件区域”必须包含有效的列标题。

2、第二个参数用“列标题”作为返回依据时,其值必须包含在""(英文双引号)中,如“月薪”、“婚姻”等。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对应的“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GET(B2:G12,"月薪",J2:J3)。

九、Excel工作表函数:其他类。

(一)Len。

功能:返回文本字符串中的文本个数。

语法结构:=Len(值或单元格引用)。

目的:计算“员工姓名”的长度。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EN(B3)。

(二)Cell。

功能:返回引用中第一个单元格的格式,位置或内容的有关信息。

语法结构:=Cell(返回类型,[单元格区域])。

目的:显示当前工作表的文件路径。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ELL("filename")。

7. excel函数公式

excel想用用公式计算,可以先确认数据再运用公式,步骤如下:

打开表格输入数据

打开excel表格,比如在A1单元格中输入8,在B1单元格中输入4;

输入公式按回车进行计算

在C1单元格输入=A1*B1来算积,=A1/B2来算除,按下回车键即可。

8. excel 归类

1、首先我们把光标定位在需要合并数据区域的任意位置,因为数据区域是连续的,excel会自动判定当前区域为操作区域,然后选择数据选项卡中的分类汇总,这个我想大家是很数据他的作用的。分类汇总,基本的应用。

2、点击分类汇总后,内部我们一般选择一个字段计数就可以了,其他就默认设置即可,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3、分列汇总后,会在原数据的左侧增加一列,显示汇总结果,我们选择A2到最先面的计数,第一行是标题字段,所有我们从A2开始选择,按下F5单元格或者CTRL+G调出定位对话框,这个我们前面都有介绍,然后点击定位条件。

4、定位条件中,我们选择定位空值,确定即可。

5、空值定位后,我们就需要对这些空值进行合并,其实这部分也就是我们每组的相同内容了,我们点击开始选项卡中的,合并单元格。

6、合并完毕后,我们要取消掉分类汇总,他的作用已经使用完成。我们继续点击数据中的分类汇总。

7、到分类汇总中,我们直接点击全部删除即可,其他都不需要去设置。

8、选中A2:A13,然后点击开始选项卡中的格式刷。把格式先复制出来。

9、然后我们刷一下B列就可以了,期间的线条,我们设置一下就好了

10、最后,我们删除A列的辅助列。基本也就完成了。

11、我们再简单调整美化一下格式就可以了,都居中即可。看到效果了吧,是不是很简单呢。你学会了吗?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人生一步大。

9. 公式分类汇总

一)两角和差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c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2

1-sinA=cos^(A/2)*2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10. excel基本公式大全详解

提取Excel公式结果内数值的方法:所需材料:Excel。

一、首先鼠标右键点击公式结果单元格,菜单内点击复制。

二、然后点击粘贴目标单元格,接着点击开始选项下的粘贴。

三、下拉菜单内点击“选择性粘贴”选项。

四、打开选择性粘贴窗口后,勾选“数值”,点击确定。

五、这样就可以把公式结果栏内的数值复制至指定单元格。

11. 分类别的公式

定义

本文通过研究合数,总结出10个可以产生全部合数的公式。这些公式能够产生我们知道的所有合数。故称合数公式。

本文只研究个位为1、3、7、9四类数字,2和5及其它们的倍数不在研究之列。

性质

要想使两个自然数相乘结果的个位为3,只有两种组合,个位数字应分别是1、3或7、9。如1 * 3 = 3;7 * 9 =63。其他的组合不可能产生个位为3的自然数。

按照个位分类,合数公式(均去掉了个位数字)可以分为4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个位为1:(10i+1)k+i; (10i+3)k+7i+2; (10i+9)k+9i+8;

第二类:个位为3:(10i+3)k+i; (10i+7)k+9i+6;

第三类:个位为7:(10i+7)k+i; (10i+3)k+9i+2;

第四类:个位为9:(10i+9)k+i; (10i+3)k+3i; (10i+7)k+7i+4;

证明:

自然数(10i+3)与自然数(10k+1)相乘

(10i+3)(10K+1)

=100ik+30k+10i+3

=10(10i+3)k+10i+3

10(10i+3)k+10i+3这就是一个个位为3的合数公式,若是去掉个位数字后该合数公式会变得非常简洁,而且以后研究中去掉个位后更容易分析。去掉个位数字后得到公式:

(10i+3)k +i

同样可以证明其他9组合数公式。

应用

合数公式是二元的,我们可以将一元固定,形成多个公式。如个位为3的合数公式 (10i+3)k+i,按i值固定展开如下形式:

i=0:(10*0+3)k+0; 简化为3k; 计算结果为:3、6、9…

i=1: (10*1+3)k+1; 简化为13k+1;计算结果为14、27、40…

以此类推可以继续得到 23k+2、33k+3、43k+4 等等公式。这里每一个公式计算出的数据组成了一个含有无限数列项的等差数列。所有第二类个位为3的合数公式计算出的这些等差数列的数列项构成了全体个位为3的合数。

通过第二类个位为3的合数公式,得到个位为3的合数后,就为筛选个位为3的素数提供了可能。同样也可以利用其他3类合数公式筛选个位为1、7、9的素数。

若利用第一类个位为1的合数公式和第二类个位为3的合数公式共同筛选,则可以筛选出首位数字个位为1的孪生素数。如这两类合数公式共同筛选出的自然数100以内的数字是1、4、7,则表示本别加上个位后11-13;41-43;71-73是三对孪生素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