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个条件下求和公式
重点查看第一参数的求和区域的数字是否为常规或数值格式。 如公式: =SUMIFS(C:C,A:A,"OK",B:B,"YES") 公式中的第一参数就是满足和条件后对C列进行求和,重点检查C列的数字是否为常规或数值格式,如果C列的是文本格式的数字,就会出现求和为0的结果。
还有的就要检查条件区域所对应的条件是否符合了,如A列为OK的同时B列也要为YES,否则还是出错的,具体的还是要看到你表格的实际数据及公式才容易解决问题的,还不能解决的,请按以下要求截图发上来。
2. 两个条件以上的求和用什么公式
在J2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INDEX(B$2:G$9,H2,MATCH(I2&"长度",B$1:G$1,0))&"*"&INDEX(B$2:G$9,H2,MATCH(I2&"宽度",B$1:G$1,0))公式中:INDEX(B$2:G$9,H2,MATCH(I2&"长度",B$1:G$1,0)) 表示:在B2:G9中,以H2的编号作为行数,以I2&“长度”在B1:G1中的位置为列数,交叉点就是要取的数。INDEX(B$2:G$9,H2,MATCH(I2&"宽度",B$1:G$1,0)) 表示:在B2:G9中,以H2的编号作为行数,以I2&“宽度”在B1:G1中的位置为列数,交叉点就是要取的数。
3. 两个条件下求和公式怎么求
可以用sumifs函数进行求和。
1、以excel2010版本为例,有如下一列数据,要对A组的男性进行求和,在D列显示;
2、首先在D1单元格输入sumifs函数,该函数是对一组给定条件指定的单元格求和;
3、然后依次输入要求和的取值区域,A列要求和的条件,C列要求和的条件,按回车则可得出结果;
4、同理,如果要求B组中的女性的产量之和,则改变函数里相应的条件则可;
4. 两个条件下求和公式怎么算
excel求和有一下几种方法:
1、使用SUMIF()公式的单条件求和,这个条件的格式非常简单,下面直接以一张表格为例。想在H3单元格统计一下鼎盛书店的书籍销量,,点击H3单元格,然后在单元格内输入“=SUMIF(C3:C10,“鼎盛书店”,G3:G1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编辑函数公式的时候,一些符号要在英文的输入法下进行输入,否则公式会报错;
2、使用SUMIFS函数的多条件求和,同样以上面的表格部分为例,再多加入一个条件,就是B列的日期,在H3单元格统计鼎盛书店2011年1月5日以前的书籍销量,在单元格输入“=SUMIFS(G3:G10,C3:C10,"鼎盛书店",B3:B10,"
5. 两个条件求和函数
公式 =SUMIFS(F2:F10,D2:D10,"广州",C2:C10,"衬衫") 的求和区域为 F2:F10;条件区域1为 D2:D10,条件1为“广州”;条件区域2为 C2:C10,条件2为“衬衫”
6. 两个条件的求和
关于EXCEL,用SUMIF函数求和,只能满足一个条件,可使用SUMIFS实现多条件求和。
下面以大于5且小于10区间条件求和为例。方法步骤如下: 1、打开EXCEL表格,输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求和的相关数据,如本例中的A1:A14。2、在空白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S(A1:A14,A1:A14,">5",A1:A14,"<10")并回车即可。【其中A1:A14就是需要求和的数据所在单元格,可根据实际修改,函数执行结果返回A1:A14单元格中大于5且小于10的数值之和】 3、返回EXCEL表格,发现在EXCEL中,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求和操作完成。7. 第二求和公式
简单的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工作表中或指定区域设置零值不显示,在工具栏中有相应的设置,各个版本略有不同,二是结合if函数共同实现,判断如果合计为零则返回空值,公式如下:=if(sum(求和参数)=0,“”,求和公式),中间第二个参数“”,表示就是返回空值,即不显示0。
8. 两个条件求和公式excel
EXCEL工作表中可以用SUM函数或“+”符号进行求和运算。
如:=A1+A2+A3+B1+B2+B3用SUM函数可以写成:=SUM(A1:B3)
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点击excl
2、然后输入相关信息
3、然后在F2输入=sumif(c2:c7,“>=90”,e2:e7)
4、然后敲击回车就完成了sumif求和算法。
5、然后在F4输入=sumifs(e2:e7,c2:c7,“>=90”d2:d7“>=90”)
6、然后敲击回车就完成了sumifs的求和算法。
功能简介:
SUM函数是一个数学和三角函数,可将值相加。 可以将单个值、单元格引用或是区域相加,或者将三者的组合相加。
(1)语法:SUM(number1,[number2],...)
number1 (必需参数)要相加的第一个数字。 该数字可以是 数字,或Excel中A1 之类的单元格引用或 A2:A8 之类的单元格范围。
number2,这是要相加的第二个数字。
(2) 说明
1、逻辑值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将被计算;
2、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将被计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将被忽略;
3、如果参数中有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成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9. 两个常见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1]。例如:1,3,5,7,9……(2n-1)。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注意: 以上整数。
10. 两个∑求和公式用法举例
√(1/6)(2√6-√24+√54)=(√6)/6×(2√6-2√6+3√6)=(√6)/6×3√6=3
11. 对符合条件1或条件2求和的公式
首先打开年级考试数据,首先统计语文成绩大于等于100分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
第一步、选中单元格区域(A1:J650),执行“数据→排序”;然后选择主要关键字为“语文”,“降序”排序。
第二步、在M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A$2:A$180,L2)”统计出1班的学生人数,其中单元格区域(A2:A180)是排序后学生成绩大于等于100分的同学。
第三步、选中M2单元格,然后向下自动填充,得出其他班的学生人数。与此类推,其他的求和其他科目的公式,例如数学“=COUNTIF(B$2:B$180,L2)”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